Notice: Undefined index: comment_module in /webdata/new.iuvs.cn/module/article/show.inc.php on line 5
​他,是崇明农业无人机领域的“领头羊”_国内资讯_行业资讯_国际无人系统网

​他,是崇明农业无人机领域的“领头羊”

   2023-12-18 上海崇明长安22
核心提示:近年来,崇明持续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实践,以科技赋能农业,实现生产效率提升。港沿镇的年轻农人宋晶,便靠着对农业无人机的钻

近年来,崇明持续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实践,以科技赋能农业,实现生产效率提升。港沿镇的年轻农人宋晶,便靠着对农业无人机的钻研,解决了劳动力稀缺、传统植保模式效率低下的难题,成功让更多农户享受无人机助农的便利。

功能不断增强,效率实现飞跃

9月中旬,成片的水稻正处于灌浆、转黄的关键阶段。港沿镇的一条田头小路上,宋晶在触屏遥控器上简单划拉了几下,便为无人机规划好了行进与折返的路线;伴随着桨叶的嗡鸣之声,一架体型庞大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平稳地悬浮在稻田上方,配制好的生态农药也从喷口均匀洒向作物。不过十来分钟,无人机便已完成多次往返,20余亩的地块便作业完毕。

据了解,这是大疆公司的T50型号农业无人机,其操作简单,智能化程度高,只需简单培训,就能初步上手。作为主流机型,其在机体、电池、飞控等方面设计更完善,功能也更强大,单台T50一个白天洒药面积可达千亩以上。“这相当于40个工人的工作量,哪怕用上了专业植保车辆,也远比不上无人机来得高效。”宋晶感叹道,“比起传统植保模式,无人机的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农业领域,效率就是硬道理。举例来说,“齐穗期”是水稻种植中病害防治最关键的时期,其最佳施药时间窗口仅有3到5天,一旦耽搁延误,将直接导致病害率提高,影响稻米产量。因而,农人们始终在寻找更高效的农机,有时恨不得夜以继日,摸黑也要把农活干完。农业无人机则完美破解了这部分“痛点”——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效率,越发先进的路线规划和避障技术赋予了无人机彻夜作业的能力。据统计,无人机作业田块水稻的平均亩产增幅可达10%。

今年11月下旬,大疆又发布了最新的T60型农业无人机,功能更加强大。“每一代的改进都能解决实际作业的许多痛点,我觉得这就是科技兴农的最好例证。”宋晶说,他计划着明年开始引进推广T60,“凭借更好的操作性和避障力,作业效率更高不说,许多年龄较大的农户也能熟练掌握无人机的使用了。”

“下沉”是为了更好“上升”

2013年,宋晶放弃了上海市区的稳定职位,回到家乡港沿创立了上海宜实农机经营有限公司。按照时新的讲法,这算是一种“下沉”。

“倒也不是特别有理想抱负,主要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实在牵挂,想回来照顾下。”谈起回乡创业的契机,宋晶憨厚笑道,“我本人对机械和电力比较在行,就顺势搞起了农机销售和维修。”靠着诚信经营和对技术的钻研,宋晶的生意很快便风生水起。扎根农村久了,耳濡目染下,宋晶感到“搞农业好像也没那么难”,更何况,一片呱呱叫的庄稼,俨然是一座农机展销的“窗口”——他随即创立了成胜农技服务合作社,并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在他的带动推介下,款式更新、效率更高的各式农机逐渐推广开来,帮许多农户节省了人力成本。

平日里,宋晶便对新锐的机械和科技产品兴趣浓厚。2018年,他第一次上手大疆出品的航拍无人机,对其简便的操控和强大功能印象深刻。在深入了解大疆无人机产品线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农业植保无人机,立刻认定,这就是最适宜规模化农业生产的装备,是种植农业的“未来”。宋晶当即买下一台,开始摸索学习,他的人生,也随着桨叶的旋转,开始缓缓“上升”。

在自家田块上,宋晶验证了无人机的高效,“往年合作社要招20多名工人打药,现在只需1架植保无人机和1名飞手就能完成。”而从水稻播种到收割,要进行约3次除草和7次病虫害防治,无人机作业的舞台无比宽广。于是,宋晶购入更多无人机,并向周边农户宣传起这个“飞行农机”的各种好处。

2020年,深圳市大疆百旺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上海宜实农机经营有限公司为崇明区农业植保无人机及其相关配件区域代理商,自那以后,宋晶便成为崇明农业无人机领域的“领头羊”。“我们的服务对象覆盖崇明三岛,主要提供上门助农、培训指导、维修和更换配件等服务。”宋晶介绍道,经过数年发展,他组建起了一支有着5名飞手的年轻团队,承担起为全区300多台农业植保无人机进行不定期检修的职责。

脚踏实地的耕耘者

这些年来,崇明大地上,农业无人机的普及度正稳步提升,将更多农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据初步统计,当前崇明区水稻无人机直播面积超过8000亩,人工成本节省一半以上,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冬风萧瑟,丰收的忙碌刚刚褪去。当多数农人迎来一年中难得“歇口气”的闲暇时,宋晶依然奋战不休。一个傍晚,天刚擦黑,宋晶做好晚饭,一位相熟的农人便开着三轮摩托赶来,“小宋,快帮我看看,飞机哪里有毛病,飞不动了。”宋晶当即放下饭碗,将无人机从三轮上搬下。在他娴熟的操作中,飞机很快被分解为数十个大小零件,运转滞涩之处也随之暴露;准确排查了故障,再进行一番深度清洁后,时间已过去了近两小时,又是一阵丁零当啷,满地零件再次恢复成飞机的模样。

“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帮您换新了几个配件。之后飞行的时候,您得稍微注意下起落操作……”擦去额间的汗水,宋晶边揉着酸痛的腰背,边向机主农户叮嘱道,再坐回桌边,饭菜早已冰凉。无人机飞向了更高远的天空,宋晶却依然脚踏大地,默默提供着技术支持,辛苦更甚以往。“尤其是稻麦生长的关键期,农时一刻耽误不得,哪里有故障,我们就要确保第一时间完成维修,排查隐患。”最忙时,宋晶和团队一连多日每天工作达到18小时以上。

这样的真心以待,让合作社的墙上多了一面面锦旗。“既然大家选择了新技术,我们就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宋晶说,“从2018年到现在,我们没有一次投诉,也没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尽心尽力的服务态度,宋晶的团队获得了崇明农人的一致认可。随着农业无人机优势越发突显、运用越发普及,不少老一辈也加入了学习无人机的行列,在宋晶等人手把手的培训下,更多农人掌握了这门新技术。

关于未来,宋晶有许多期待:“希望更多农人享受到无人机的便利,希望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也有一些无奈:“作物、肥料的存放,无人机的停放、检修都迫切需要空间,目前,场地不足已经限制到了我们的发展。”技术人才的缺乏则是另一个“痛点”——崇明年轻人出岛发展的比较多,外来的飞手流动性强、扎根的少,培训成本居高不下。“农业无人机技术为回答‘谁来种田’‘怎样种好田’提供了新思路,但要真正破解问题,还需要我们农人和农业部门、社会各界的普遍参与。”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